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郑州大学药学院在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卓越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国家级人才称号不仅实现了0的突破,而且于2020年-2023年连续4年不断档,连续自主培养了5个国家级青年人才(郑州大学唯一),推动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奋斗目标 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加强高层次青年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学院依据现有平台特征,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聚焦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学科间的交叉互融、突出自主创新。以申报各类基础科研项目为业务抓手,以实现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0突破为思想抓手,共同促进青年人才的全方位成长。一方面,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营造人才创新所需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了解思想状况,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鼓励探索创新,倡导学术争鸣,宽容错误失败,使其在充满人文关怀氛围中施展才华。

  青年教师则铆足干劲,呈现出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追求创新的科研氛围。短短几年,团队青年成员相继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几位青年教师尤为突出,实现了青年科学基金、地方联合基金、面上项目的大满贯。此外,药学院自主培养5名青年教师获得了国家级人才称号,其中1人于2020年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人于2023年同时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组建科研团队 开展学术研讨

  常言道:“人多力量大”,一个人单打独斗已成过去,团队合作才是未来。学院鼓励学科相近,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组建创新团队,凝练研究方向,瞄准重大科学难题,联合攻关,并开展不同形式的研讨,如项目研讨、专题研讨、跨专业研讨、申请书撰写、论文写作等。同时,吸纳研究生、本科生进入团队,从文献阅读-科学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怎么样?等开展系列深度研讨,期间师生不断地对关键科学问题提出质疑,展开热烈的讨论,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围绕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肿瘤精准靶向药物转运系统科研团队、生物分子精准组装智能系统研究团队、疾病早期筛查和诊断系统研究团队、疾病代谢组学研究团队等特色型团队。针对疾病的靶标发现,灵敏、无创、特异、准确地诊断系统的开发,病灶部位治疗药物的精准递送,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等一系列科学前沿的探索,开展了基于科学问题的互助式研讨,通过科学思维的碰撞,寻求突破。近年科研团队授权的发明专利50余项,IF>10的SCI论文100余篇。

  强力提供支持 托举青年成长

  除了明确奋斗目标,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外,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是关键。学院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科研室面积、仪器购置、研究生指标、课题申报等方面均向年轻教师倾斜,80%以上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此外,学院除了多举措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外,也十分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两周一次的思想政治学习和教学研讨会,通过学习文件、心得分享、经验介绍、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以老带新、树样子、出点子、开方子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教学两手抓,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坚持以本为本 反哺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学院十分注重引导青年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前沿讲座、主题讨论、创新设计、课外实践等形式实现科教融合。例如,将主持的国际自然基金项目研究内容、科技进步奖、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相关内容作为课内外教学素材,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做有水平的本科教学。

  同时,开展研究型教学,构建以课程负责人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实验设计、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产生蝴蝶效应 推动学科发展

  青长、优青等国家级青年人才类项目引发了学科内青年教师你追我赶的“蝴蝶效应”,推动了药学学科发展,2023年,郑州大学药理与毒理学ESI排名进入世界排名前1‰。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加强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深化校企合作,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校企融合的药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持。(王蕾 杜斌)

原标题:“微”环境搭建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大”舞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