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柯小南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正式提出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近年来,随着中国“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不仅对学校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家长和教育者重新思考:在课业负担减轻的背景下,孩子们应如何培养更全面的素质,如何在多样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答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而是更深层次的人文教育,帮助孩子们形成强大的人文底色,培养出更强的文化自信。
记者为此采访了业内知名的通识教育专家邓瑾,邓瑾是知名教育平台博雅小学堂的创始人,专注于为5至12岁的孩子提供系统化的通识教育,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扎实的人文基础。邓瑾认为,知识是基础,但无法单独支撑孩子的成长。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今天,孩子们更需要通过文化认知和价值体系的建立,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拥有坚定的自信心。她的教育理念强调,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从中形成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根基。
邓瑾通过博雅小学堂,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学习平台,注重通过多维度的课程设计,帮助孩子从不同的学科中吸收人文养分。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载体,更是培养孩子情感与思想的媒介。她深信,孩子们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未来的世界中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同感。
例如,在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中,博雅小学堂引入了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从《论语》到《红楼梦》,这些经典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更是文化价值观的传递者。孩子们在阅读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能力,更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其中蕴含的智慧。这种深度的学习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骄傲。
通过阅读《动物农场》等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西方的历史与社会结构,还能够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反思自身的文化特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比,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认知,更帮助他们形成了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
在邓瑾的创新教育实践中,情感培养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博雅小学堂的艺术与情感课程,通过引导孩子们探索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她以艺术课程为例,课程不仅教授绘画技法,更通过解读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情感表达,帮助孩子们在感知艺术的同时,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感性的认知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更帮助他们在文化学习中逐步形成对自身情感的把握。
除了课堂教育,邓瑾还通过游学与实践课程,帮助孩子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文化的多样性与力量。在游学中,博雅小学堂的孩子们走进新疆,以色列,敦煌,深入体验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到文化的丰富与多样,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帮助他们在人文底色的构建中,形成了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与包容心。
邓瑾以自己的教育实践证明,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教育质量,而是通过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广阔的文化领域,反而能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收获。孩子的文化自信不只是从考试分数中获取的,更来自于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深刻理解。人文底色的培养,不仅为孩子提供了面对未来挑战的力量,也帮助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
眼下,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邓瑾通过博雅小学堂所实践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孩子在知识之外,建立起深厚的人文底色,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宽广理解与包容心。孩子们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下的知识竞争,而是通过文化积淀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同样,对于老师而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在文化中找到自信与归属。
原标题:双减政策下孩子文化自信的培养之路
转自:互联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