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90后青年闫旭东的朋友圈会发现,他发布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孩子有关:有的孩子在学包粽子,有的脸上沾着蛋糕,有的调皮睡懒觉,还有的在开心地打雪仗……

  这些孩子都是闫旭东的学生——他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家沟学区武家沟镇寄宿学校校长、语文教师,也是2022“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寻访活动的报名者之一。在城市长大的他,之前从没想过到乡村工作,当然也没想到自己能在一所山村小学干7年。

  2015年从商丘学院毕业后,闫旭东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尽管对乡村的工作条件有心理准备,但第一次到这所学校时,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他感到意外:除了一栋三层楼房外,都是不起眼的平房,雨中的校园一片泥泞,一脚泥的自己走进了学校。

  “当时一到宿舍楼,就有同来的特岗教师哭了起来。”闫旭东告诉记者,起初到学校那段时间,自己也曾有过迷茫,“想走心不甘,想留没勇气”。尤其看到在北上广的朋友发布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朋友圈,他也曾想趁年轻去大城市闯一闯,但他最终没有去——因为他与学生有一个约定。

  一入校,闫旭东被安排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虽然有想走的念头,但面对学生,闫旭东说自己是全力以赴,“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劲头,想证明男老师教语文也能教出成绩”。但一年后,他被安排去教六年级,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班上学生后,有人开始哭,有人把想说的话写成小纸条给他,其中有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你说,(班级学生的语文)平均分过了85分,就继续带我们,可我们考高了,你却走了,我们考这么高有用吗?”

  “因为是寄宿制学校,我们天天在一起,我已经把他们都当成了亲人。”后来,闫旭东与班上的学生相约,“我在六年级等你们”。

  转眼又过去6年,闫旭东送走了一拨拨的毕业生,但自己依然留在这里。尽管有调离机会,但他发现,这里有太多他眷恋的东西,早已不舍得离开,尤其“当你看着一些东西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时”。

  他努力把语文课讲得有声有色,辩论、配音、演课本剧、给古诗配画等被他搬进了课堂。有时,他也把课堂搬到教室外,比如让学生去感受秋天里的树、云、鸟以及周围的山,等等。于是有孩子把树叶写进作文,有孩子观察到鸟窝、南飞的鸟,并且坚定地相信那鸟一定会飞回来,“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

  闫旭东也早已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有低年级的学生拉裤子,他和其他老师一起给学生清理便溺、清洗衣服;有孩子病了,他半夜开车送孩子去县里看急诊,看完病再把孩子送回家,慢慢地,他熟悉了各类常见病,笑称自己“快成半个‘赤脚医生’了”。

  他还学会了给学生缝衣服、编小辫、理发。他说,在学生身上,自己完成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其实做的时候并不会想太多,因为他们是我的孩子,这些事儿我不做,谁做?”

  班上有名叫建强(化名)的学生,从小没有母亲,父亲身患癌症,比同龄人更成熟,也更自卑。了解他的情况后,闫旭东会在他的书包里放一些学习用品,悄悄塞点零花钱。建强的脚有冻疮,一到冬天又痛又痒,闫旭东找来药膏,烧水为他烫脚。发现建强爱踢足球,闫旭东便鼓励他参加学校足球队,每天陪他一起跑步、训练。

  有一天,建强突然给闫旭东送来许多杏仁,说:“杏仁是去年的,知道老师爱吃,我用小锤子全都砸开了,这样吃着香,不费牙。”

  那天是闫旭东的生日,他觉得心里很暖,因为他知道学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他。

  后来,建强的爸爸去世,建强考上了职教中心。再后来,建强假期在外地打工挣到了第一份工资,给闫旭东买了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他说自己想爸爸时,就给我打电话……”闫旭东说,从此自己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份牵挂”。

  在闫旭东看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一是必须要爱学习,二是必须要有爱心,做有爱的教育,“老师心中有爱,才会更愿意去了解学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生眼中才会有光,学生家里才能有更多的暖”。

  据闫旭东介绍,这些年,他和同事搭建影棚,为学生拍摄艺术照,这也成了很多孩子所拥有的第一张艺术照;组织开展“十元钱·千份爱”和“将爱带回家——房屋改造计划”,帮助更多学生和家庭渡过难关,努力让学生拥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和其他教师开设各式社团和活动,教学生书法、朗诵、口琴、轮滑、美术、剪纸等,“如今全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项技能”。

  大学毕业前,闫旭东的导师为他写下赠言“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希望他成为“眼里有爱,心中有暖”的人。闫旭东说自己一直在努力践行,“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

  2020年,29岁的闫旭东被评选为“河北好人”,入选全国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团,成为武家沟镇寄宿学校校长。他记得上任那天,老校长对他说:“扶上马,走一程。小闫,你好好干!”

  “也许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一程我走得有多艰难。但这是老一辈教育人的信赖与重托,我会把这个接力棒接下来传下去。”闫旭东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教育信息网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网微信服务号